(2020年10月15日市政协十三届十七次常委会议通过)
为加快发展我市农业产业,进一步促进三产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市政协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召开市政协常委会议议政建言。一致认为,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结合自身优势,加快改革,加大支持,农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但对比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存在不大不强、三产融合不够、综合效益不高、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坚持规划引领,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
1.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环节,像抓工业一样抓农业产业。建议建立农业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强力推进和协调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要明确市直相关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和引领作用,选优配强乡镇和村级领导班子,尤其要注重选好村级党组织书记这个“领头羊”。积极推广“黄铺经验”,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支部+经济组织”“支部+能人”“支部+党员”等模式,带动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形成“支部引领、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
2.突出规划引领。要紧抓“十四五”规划编制契机,尽快在《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潜发[2020]2号)的基础上,同步编制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力争到2022年实现全市农业产业发展跨上新台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和乡村集体收入大幅提高,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良好基础。要注重多规协作,特别是要做好国土空间规划与各类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分别明确各年度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3.优化政策导向。要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工作方式,由注重行政推动转为市场引导,由数量优先转为质量第一,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上。要建立健全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顺应农业产业由总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大趋势,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科技研发、农业补贴、项目资金等主要投向农业产业绿色发展、质量提升、效益提高上来。要建立完善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把绿色发展、质量安全、效益增长特别是带动农户增收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建议尽快修订出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促进农业产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的扶持政策等。
二、立足特色优势,狠抓品牌培育
4.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种植业提质增效工程,要在稳定普通粮、棉、油产品种植规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茶、果、桑、蔬等农产品比重。要选准“1+”产业,做强“一县一业”“多乡一业”,打造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的绿色高效生产基地,努力实现品种、采摘、技术统一化、标准化。重点在王河、黄铺、痘姆、黄泥、油坝、梅城、源潭、余井等乡镇发展瓜蒌产业;在塔畈、黄柏、槎水、官庄、五庙、水吼等乡镇提升茶产业;在梅城、油坝、水吼、痘姆、余井等乡镇做大果蔬产业;在黄铺、余井、源潭、官庄、槎水等乡镇巩固油茶业,让优势产业更显优势。
5.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增强品牌意识,着力培育品牌、打响品牌、保护品牌,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尤其是要将瓜蒌作为潜山标志性产业来打造,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来推进,进一步做精瓜蒌的原产地、全国最大的瓜蒌种苗供应基地,做优瓜蒌种质资源圃,鼓励各龙头企业继续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不断研发新品种,保持瓜蒌新品种研发全国领先的地位。加快开展将瓜蒌列入国家药食同源目录申报工作,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建立“一个公共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的公共品牌管控体系。加大重点品牌宣传力度,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农产品公共品牌宣传推介,支持开展央视广告、在重点地区举行品牌推介会等,力争用3-5年时间逐步做到全市同一类产品主打一个品牌,争创2个以上在全国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要加大招商力度,力争引进1-2家农业上市公司;要在做大做强现有11家省级龙头企业基础上,力争实现国家级龙头企业零的突破。
6.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产业。要根据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对我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研究成果,依托申请注册的“天柱锌硒茶、天柱富硒茶”等地理标识证明商标,尽快做好“三富”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集中联片,规模发展,形成特色效应。要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的合作,试养、试种富硒富锌的动植物,打造特色农林产品种养基地。要做好产品的深加工以及创意策划工作,努力使我市“山茶”“畈瓜”及其他特色农林产品,都打上富硒、富锌的烙印。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鼓励发展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硒锌产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树立一批“双富”产品品牌。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充分发掘“三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天柱山森林公园为中心的休闲旅游和养生度假产业,着力把我市打造成长三角生态康养的后花园。
三、着力三产融合,促进产业升级
7.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贮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运销等技术装备和第三方服务,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提升入市品级。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与健康、养生、养老、旅游等产业融合对接,开发功能性及特殊人群膳食产品,当前尤其是要做好瓜蒌衍生产业、精制茶加工、油茶产业、特色果蔬加工业等,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整体效益。力争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左右。
8.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实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依托我市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营地、户外运动、森林氧吧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和健康养生养老产业,探索发展农田艺术、创意盆栽、个性化定制服务等创意农业产品,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提升农村电商发展水平。实施农村电商全覆盖巩固提升行动,推进县乡村三级联动,把重点从推进工业品下乡转移到引导农产品进城上来。着力发展“电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油坝、王河、天柱山等乡镇举办大型农产品产销对接会,开展线下体验与线上销售相融合,促进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充分发挥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联盟平台和纽带作用,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农产品贸易关系,努力扩大我市茶叶、瓜蒌、油茶、果蔬、土鸡土鸭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外销。
9.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围绕我市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加强与省内外农业科研院所的联系,推进产学研结合,努力打造集科研孵化、培训推广、示范展览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尽快选择在王河镇或其他适宜乡镇建设瓜蒌产业示范园,重点打造建设成为国家级瓜蒌标准化生产园、省级科技示范园、现代化瓜蒌精深加工园,同时推进瓜蒌展览馆(发展史馆)建设;进一步收集整理瓜蒌人工种植与食用历史资料,组织编写《潜山瓜蒌志》,申请国家级行业协会挂牌“中国瓜蒌之乡”;打造瓜蒌特色乡镇,选取1-2个瓜蒌产业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乡镇申报省级、国家级瓜蒌产业强镇。进一步拓展塔畈乡省级茶叶示范区范围,鼓励周边乡镇建设精深加工基地,以石桥茶场、幸福茶场等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进行标准化、智能化、清洁化改造升级,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增值空间,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环环相扣、紧密联结。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依托农业园区、旅游景区、美丽乡村,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艺术、文化,建设1-2家集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康养、民宿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四、深化改革创新,强化要素保障
10.激发“人”的活力。规范农民合作社。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社,扶持农户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特别是帮助他们提高风险防御能力。培育高素质农民。采取培训与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培养职业农民经纪人、农村电商人才、青年农场主等农村实用人才,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能力。加大保障支持力度。农业产业发展重点乡镇党政班子配备要充实农业产业人才,为乡镇发展农业产业增添组织力量;强化基层农业服务机构经费保障,改革职称晋升制度,增强职业吸引力,多措并举稳定基层农技队伍。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论坛,邀请有关农业专家、农民经纪人等参与,合力为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11.发挥“地”的效能。完善农业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明确用地类型和供地方式,实行分类管理,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农业产业项目。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和“三变”改革。要以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为重点,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加快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村集体、经营主体和农民个人利益紧紧连在一起。当前要巩固提升“三变”改革试点成果,注重引进遴选承接“三变”改革的市场主体,盘活村集体资源、资产,增加农民收入。
12.开发“钱”的源泉。扩大财政惠农。一方面,深入谋划方案,最大限度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优先投向农业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采取贴息、补贴、奖励、配套等方式,增加支农资金投入,扶优扶强,重点扶持绿色优质高附加值的产业和农产品品牌培育等。强化财政资金监管,完善绩效评价制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实施金融助农。将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考核内容,统筹各类金融资源,引导其重点支持优势农业产业集群、特色农业基地。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多渠道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拓展土地经营权、未来收益权、林权、商标专利权、股权等涉农产权抵、质押贷款。促进保险支农。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投入,实施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加合适险种,扩大保险范围,引入竞争机制,让农业经营主体得到更多的保障。推动资本投农。要探索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推行在农业农村领域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对当家塘、高标准农田、茶园、桑园、果园等有收益的项目,可以通过出让一定时期的经营权或“谁投资,谁受益”,交由社会资本投入运营。
13.挖掘“文”的内涵。做强农业产业品牌,必须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成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现代观光与休闲农业产品。开发田园文化。通过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鱼池等,让游客在摘果、拔菜、采茶、赏花、垂钓中,享尽田园乐趣。浓缩山水文化。开发一些“奇、趣、险、娱”等性质的项目,让人们充分体验新奇、刺激的感觉,在尽情享受大自然野趣的同时,实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挖掘物产文化。可以通过整理出一批民俗文化渗透进相关产品,提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工艺美术品等供游客选择,另外,还要善于做长产业链,以求利润最大化,促进农民增收。发扬民俗文化。围绕黄梅戏、制陶、弹腔等地方特色和民风民俗,使之融入田园风情,从而提高休闲农业的亲和力,让休闲农业更偏重于文化底蕴的体验,为人们提供清新自然的民俗风尚。
五、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14.着力提升“软环境”。要以“企业满意、基层满意、农民满意”为目标,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学习借鉴服务工业企业的创新举措,优化对农业企业的服务,将项目全程代办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以及“一口受理”“一站式”服务等推广到农业产业领域,将“四送一服”等举措涵盖到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乡村善治,建设平安乡村,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切实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推进乡风文明,保护弘扬独具特色的农耕文明和优秀民俗文化,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加大“四送一服”工作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发挥好“劝耕贷”等金融模式,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及服务项目。
15.全面改善“硬环境”。认真总结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实践经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业农村短板。要集中力量,解决阻碍农业产业发展的道路交通、生态环保、供水供电、宽带网络等问题,当前,尤其是要尽快做好农产品冷链物流统筹规划,整合优化农村物流资源,加快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冷链仓储设施。对产业发展快的地方优先建设,提高建管标准。保护田园风光,注重乡土风情,强化地域文化元素,全面提升农村风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