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市政协委员张晗钰反映,黄梅戏作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是潜山地区的一张金字招牌。随着网络及新媒体的发展,戏曲发展也迎来了一波机遇,比如其中比较典型的,2023年10月,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创排主演的《新龙门客栈》在社交平台爆红,让很多年轻人对越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更多传统戏曲看到新的机遇。黄梅戏作为潜山地区的文化招牌,需要更多机遇和创新的手段帮助其发扬光大。当前,潜山地区黄梅戏发展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黄梅戏新创剧目吸引力不足
当下,黄梅戏剧团在进行新创剧目的创作与编排时,往往会选择紧跟政策核心的正能量意识形态宣传剧,虽然具有一定的宣传和推广意义,但由于此类剧目的供给类型较为单一,创作内容吸引力欠缺,题材选择不够创新等原因无法满足观众需求,难以形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争相传唱的经典作品,戏曲“破圈”效应不足。
二、黄梅戏宣传阵地建设不足
虽然黄梅戏表演频频见诸于各大文艺演出之中,但市内仍缺乏可供定期开展黄梅戏演出的剧场,外地来潜的旅客虽然了解到潜山是“黄梅之乡”,但却无处可“打卡”,没有渠道去深入领略“黄梅之乡”的戏曲魅力和文化底蕴。对于本地老百姓而言,茶余饭后也亟需文化休闲好去处。黄梅戏“小剧场”建设是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不仅能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能丰富优质文旅供给,赋能文旅融合发展。
三、黄梅戏戏曲“青春化”不足
一是戏曲作品“青春化”不足。对照此前“破圈”传播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皆是呼应了广大青年群体的审美偏好,满足了年轻人的文化探索需求,尊重了年轻人内心的文化渴望,从而实现了“破圈”传播。黄梅戏拥有众多优秀的传统剧目,但在“青春化”作品的推陈出新上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戏曲演员“青春化”不足。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写道:“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戏曲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剧目的受欢迎程度,也在于新人不断被观众看见、喜爱。近年来,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团的成功发展壮大也印证了这一点,该剧团建立老中青“三级梯队”,注重培养青年演员,要求青年演员“人人能当主角”,从而激发了青年演员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更多青年观众的青睐。
为此建议:
一、培育符合时代审美的新创剧目
聚焦大众需求,做好黄梅戏剧目创作市场调研工作,通过科学、系统的调研方法,把握不同年龄层观众对于黄梅戏剧目创作的期待与需求,在剧目创作过程中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丰富剧目题材类型,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推动黄梅戏剧目创作艺术性、人民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二、加大黄梅戏宣传阵地建设力度
一是建设黄梅戏“小剧场”。在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用好商业综合体、文化场馆、老厂房等原有设施,建设融合数字艺术、观演互动、智慧演艺为一体的潜山市黄梅戏“小剧场”。二是打造“小剧场+”效果。打造黄梅戏“小剧场+旅游”,把小剧场纳入潜山市文旅创建和旅游线路开发,为人们提供“白天观景、晚上赏戏”的全天候旅游体验,推动消费人气更加“聚”起来、文旅消费更加“旺”起来;打造黄梅戏“小剧场+商业演出”,积极与地方黄梅戏剧团、民间文艺团体、专业演出机构等合作,依托小剧场周边,深化与商业、旅游等业态融合,推出系列沉浸式演出活动,拉动文旅消费。
三、推进黄梅戏戏曲“青春化”转变
一是推出更多“青春化”戏曲作品。以新时代观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学习演出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的生产之道,创作符合年轻观众的认知水平、欣赏习惯,能够引起年轻观众心灵共鸣的剧目。二是加强黄梅戏青年人才培养力度。畅通优秀戏曲人才人员引进通道,政府给予相应补贴,提供待遇保障,吸引更多艺术人才;对体制内戏曲院团增加自主权,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畅通优秀戏曲人才引进通道;加强对年轻演员的培养,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戏曲教育,培养更多具有才华和潜力的年轻艺术家,为年轻演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