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行动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探索优秀禅宗文化保护和利用的有效途径、助力潜山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市政协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并赴外地学习优秀禅宗文化保护利用工作先进经验和做法,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不足
我市禅宗文化资源禀赋丰富,是中国禅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辖区内三祖寺作为禅宗六大祖庭之一,不仅是三祖僧璨道场和《信心铭》的诞生地,更是信徒朝拜的佛教圣地和国内外学术参访研究的重要场地,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超过十万人,禅宗文化辐射至世界各地。且三祖寺、香山寺等重点寺庙均位于风景秀丽的旅游景区,具有打造禅宗文化旅游品牌独特的生态优势。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禅宗文化资源保护,成立了文保工作领导小组,学习借鉴南京牛首山等地先进经验,大力推进三祖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支持相关寺院通过庙会及理论研讨等形式,传播禅宗思想,扩大禅宗影响。但在调研中,委员们认为我市目前在优秀禅宗文化保护利用工作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禅宗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潜山的禅宗渊源和历史可说的多,经看的少,缺乏统一规划,文保资金投入不足,部门协调机制不够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和文保措施保障有待加强。二是禅宗文化内涵价值发掘不够。优秀禅宗文化不单指佛教信仰,禅宗旅游文化开发也不等同于禅宗寺院的重建。我市对优秀禅宗文化的内涵挖掘不深,“禅农并重”“生活即禅”禅宗文化理念创新和发展不足。如三祖寺作为禅宗重要祖庭之一,其历史地位价值及人文故事宣传不够,禅宗文化氛围营造不足。三是禅宗文化理念融合实践不够。目前我市尚停留在浅层次开发,大部分都是对寺院进行修整。游客到了景点仅仅是自行看看禅宗建筑、观观塑像,极少有以旅客为主体的参与性、体验性项目,“禅文化+”融合发展不够,没有很好地突出潜山禅宗文化旅游景点的特色和优势。
二、外地先进经验与做法
为深入探究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轨迹和禅宗文化的传承脉络,加强与外地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的交流互鉴,调研组赴四祖寺、五祖寺所在地黄梅县及南华寺所在地韶关曲江区进行考察。
黄梅县是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是佛教禅宗的重要圣地。该县注重宗教文物保护和四祖、五祖优秀禅宗文化现代价值挖掘工作,通过宣传净慧等近现代人物社会贡献,强化宗教文化服务社会精神;通过举办黄梅禅文化论坛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文化交流等活动,加强禅宗文化的交流互鉴,扩大黄梅文化的海内外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了东山文化品牌。此外,该县有效利用文化品牌效应,在毗邻五祖寺的问梅村建设东山小镇,以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为特色,融合了黄梅戏、黄梅挑花、岳家拳和禅宗祖师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提供文化体验、创意零售、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和主题民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服务。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约33亿元,建设体量约10万平方米,于2022年对外开放,每年吸引30余万名游客,极大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韶关市曲江区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方面的成就突出。辖区内南华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众多具有研究价值的珍贵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保管状态完好,寺院内设有文物对外展示场所,每年吸引国内外大批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往;该区正在积极筹建规模更大的博物馆,致力于收集和展示禅宗文物,向世界开放,进一步提升文化影响力。同时,曲江区注重挖掘和整理禅宗历史文化及人物资料,如在寺院内建立虚云等名人纪念馆等。此外,该区充分利用南宗文化的品牌效应,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在毗邻南华寺规划建设了4A级景区曹溪文化小镇,该项目投入近20亿元,仅2024年元旦期间景区接待游客就超过2万人。通过禅宗文化资源整合,不仅保护和宣传了地方文化,也将其转化为带动旅游消费的新动力和社会发展的新亮点,为其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我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底蕴深厚的禅宗文化,是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优势。建议以天柱山旅游发展为核心,统筹保护和利用禅宗文化遗产,深入挖掘优秀禅宗文化现代价值,整合区域资源,积极融入“大黄山”旅游发展战略,强化“禅文化+”融合发展,塑造潜山“皖源文化”品牌,助力潜山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一)充分发挥优秀禅宗文化“积极性”,推进宗教中国化。一是加深宗教政策理解。深入学习宗教政策法规,加深对宗教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正确把握宗教“两面性”,准确理解“宗教中国化”的内在要求,确保宗教政策的正确执行。二是构建和顺宗教环境。坚持政治思想引领和依规管理治理并举,妥善处理宗教关系,构建和谐的宗教环境,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深入实施“四进四有”和“移风易俗”,强化教风,深化文化内蕴,塑造三祖寺及潜山宗教领域的良好形象。三是发挥服务社会作用。优秀禅宗文化强调着和谐、包容、平等的价值观,应深挖优秀禅宗文化资源,总结提炼佛教中国化潜山实践经验,增强宗教界服务社会意识,打造宗教慈善品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二)注重提炼优秀禅宗文化“文娱性”,抓特色品牌打造。一是建立专业团队。将优秀禅宗文化研究纳入非遗文化研究中心的重要课题,成立专门研究会,吸纳宗教、文化、旅游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高僧大德,在系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拿出潜山市禅宗文化开发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描绘好发展蓝图。加强宗教历史文物、人物资料收集整合,深化禅宗文化研究和价值提炼,构建具有潜山特色的禅宗文化理论体系。二是创建推广品牌。加大三祖寺等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力度、技术支持和资源投入,高标准开发禅宗文化旅游产品,借鉴黄梅、韶关等地经验,将优秀禅宗文化与本地非遗技艺及现代休闲娱乐方式结合,开放“禅+茶”“禅+行”“禅+食”等旅游体验模式。同时推出“禅宗寻根”旅游线路,将三祖寺等禅宗景点与天柱山、山谷流泉等景区紧密联系,融山水文化与禅宗修学于一体,以独特文化体验项目吸引游客,促进乡村振兴和旅游经济发展。三是加强交流互鉴。用好三祖寺等文化交流平台,通过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佛教活动吸引游客,利用佛事活动开展朝觐为主题的佛教旅游,通过举办传统庙会把佛教旅游与民俗文化欣赏、休闲度假等结合起来,加强与外地的交流合作,实现抱团发展。
(三)探索优秀禅宗文化项目“可行性”,创历史文化名城。一是强化禅宗文化展示。借鉴四祖寺、南华寺的做法,在三祖寺内设置禅宗历史人文资料以及宗教文物陈展区,以“佛教中国化”为题材,讲述“信心铭”、僧璨等人物的历史故事,积极推进三祖寺佛牙舍利等出土文物修复保护工作,尽早实现对外展示展陈。依托潜山市博物馆开设陈展专区,收集全市宗教文物资料,通过声、光、电等媒介立体再现禅宗文化历史传承。二是加大禅旅产业开发。借鉴黄梅和曲江在农文旅项目招引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度假区为中心,将城区、度假区以及三祖寺周边的乡镇进行整体规划,整合区域资源,打造一个具有潜山特色的“皖源文化”度假中心,以三祖寺的宋代皇家寺院地位和其出土文物的历史价值作为宣传重点,规划恢复宋代皇家建筑风格,建设一个非宗教性质的旅游景区。三是注重宣传推介。树立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 加大潜山禅宗文化营销力度,利用好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制作播放体现潜山禅文化特色的高质量宣传片,塑造旅游品牌。利用各种推介会平台,邀请省内外旅行社、研学队伍前来参观踩点,争取合作交流。要以禅宗文化为魂,以黄梅戏、影视剧等为表现形式,创作一批精品禅宗文化题材影视、艺术作品,推广潜山特色禅宗文化品牌和天柱山的旅游资源,不断提升影响力。